close

picx_fytw9139039103.jpg  

  從七夕情人節開始燒到現在,從台灣燒到香港,接著韓國高中生事件(說的很像新聞案件)跟登陸前的盜版風波,讓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一直具有極高的知名度。票房開紅盤的結果,也讓男女主角柯震東跟陳妍希成為媒體新寵,廣告代言找上門的同時,自然不會放過搶搭「那些年」熱潮的機會。

  今天討論的兩支廣告,從一開始就飄出讓人很難不注意,濃濃的「那些年」味道。更有趣的是,兩支同樣出發點的廣告,帶給我的感覺卻是天堂跟地獄的差別。


  先來提提成功案例:匯豐銀行2011年的8072廣告。

  毫不避諱,廣告直接的引用了《那些年》片中提到的平行宇宙概念,將故事的背景設定在一個架空的世界,大家熟悉的柯景騰跟沈佳宜,成了西裝筆挺的柯先生跟其實沒什麼改變的沈小姐。



  這系列廣告成功的地方在於前導的預告片,將「那些年」的元素巧妙的串連,搭上電影推波助瀾的效果,觀眾很直接的吸收。預告片中沒有直接的秀出品牌的名稱,只有巧妙的在片段中出現模糊的「HSBC」,雖然說明眼人還是能發現這是支「廣告」,但是好奇心還是會讓人想了解這影片玩的是什麼梗,自然也成功締造話題。



  以匯豐這支「那些年」廣告來看,其實本身與電影相關的情節幾乎沒有,男女主角的形象也弱化到只剩柯先生跟8072(沈小姐)。這就是廣告成功的地方,在沿用電影的主角跟人氣的同時,卻不會被電影本身給限制住發展。

  但如果我們如果將「那些年」的元素抽離,換成「陳柏霖、林依晨」或是「邱澤、柯佳嬿」,讓廣告本身成為單純以高人氣代言人為訴求,那麼是會將其打成普通不過的銀行廣告?還是創造另一個話題?本身吸引力跟渲染力是否還能具有如此的高效力?這是值得討論的地方!

  談完了「那些年」系列廣告的成功例子,接下來要談的是「不是那麼成功」的案例:馬玉山的牛奶燕麥片「喜歡篇」。



  如果無法深刻體會「畫虎不成反類犬」的意義,我想這支廣告無非是為這句成語做了一個最佳的註解。廣告本身透過代言人陳妍希,以及商品本身熱飲的形象,導入了電影當中那場聖誕節的約會橋段。如此直接引用劇情元素,藉由代言人形象搶搭電影效應的意味相當濃厚,相信看過電影的觀眾一定能直接的被吸引。

  那麼,既然吸引人看廣告的效果成功達成,那麼又為何提這個廣告為失敗案例呢?我想,先讓我們來看看廣告本身的文案。

  「那一年,我又來到熟悉的地方;熟悉的火車、熟悉的街道,還有,熟悉的承諾。和好友們一起分享,過去的點點滴滴,溫暖的感覺握在手心,就像窗外,最美、最亮的星星,我想對你說……我會一直,喜歡你。」(文案引用自馬玉山牛奶燕麥片廣告,後面的商品介紹省略)

  整支廣告一開始的氣氛相當好,直接了當的電影配樂搭上電影裡的服裝跟場景,《那些年》的電影觀眾可以直接接收到相同的頻率。但是美好似乎只有前面,從後段開始,整個廣告的氣氛突然變得不倫不類。

  接續電影元素的似乎是品牌本身的訴求:「溫暖的感覺握在手心,就像窗外,最美、最亮的星星……」到此其實還算成功將「那些年」的元素跟品牌訴求銜接。但是,要壞一鍋粥,不需要牛糞,一顆老鼠屎就夠了。

165686_1744626704734_1510766617_1760422_1115415_n.jpg  

  最後又硬要跟電影串連的奇怪告白,比柯景騰突然跑出來跑手槍還要令人發冏,可以說完全破壞了廣告的氣氛跟結構。

  接下來的商品介紹就別提了,電影從《那些年》的電影元素切入,似乎頗有吸引年輕族群的意思,但是後面那太過於直接的商品介紹方式,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保守的老派,效果大概只比大陸直白的廣告好上那麼一點。

  比起匯豐的廣告,點到為止的巧妙力道,馬玉山顯得下手太重,又擺脫不掉「廣告」的意思。看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熱潮不退,似乎還有期待未來系列廣告發展的空間。

  那些年,我們還要一起賣什麼商品?敬請期待!




喜歡這篇文章嗎?那就按下列圖示幫忙分享出去吧!














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